一城一味,一味一食,世界最美的味道,莫过于家乡的味道。
我的故乡,安徽,安庆,太湖。那里藏着数不清的美味,可是最让我魂牵梦萦的,还得是家乡的蒸面。小时候,只有在过年的时候,妈妈才会蒸面。
蒸面的食材并不复杂,却都饱含着家乡的味道。咸面和淡面是从街角的做面师傅家买来的,那师傅做了一辈子面,手艺精湛,做出的面麦香浓郁。土猪的肥肉是自家饲养的猪身上取下的,那猪吃自家种的粮食,肉质紧实,油脂醇厚。白萝卜则是从自家菜园里收获的,新鲜脆嫩,带着泥土的芬芳。
妈妈先将肥猪肉放入大铁锅中炼油,“滋滋”的声响在厨房里回荡,不一会儿,那浓郁的猪油香便飘散开来。炼好的油被盛出一碗备用,锅中剩下的油用来炒萝卜。切成方块的萝卜入锅,在油的滋润下渐渐变软,散发出清甜的香气。待萝卜炒至五成熟,妈妈往锅里加入适量的水,然后将咸面和淡面按照恰到好处的比例,一层一层铺在萝卜上。每铺一层,妈妈都会细心地调整角度,为的是让蒸汽能够顺利地从缝隙中升腾而起,确保每一层面都能均匀受热,同时熟透。铺好面后,再洒上少许清水,盖上锅盖,小火慢蒸。
等待的过程总是漫长而煎熬,我总是时不时地跑到厨房,眼巴巴地望着那口大锅,盼着蒸面快点出锅。终于,大约十几分钟后,锅盖掀开的那一刻,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,瞬间弥漫了整个屋子。妈妈将之前炼好的猪油均匀地撒在面上,然后用筷子将面和萝卜小心地拌匀。这时,再添上一把火,不多时,锅底便烤出了一层金黄酥脆的锅巴。再次揭开锅盖,那香味愈发浓烈,让人垂涎欲滴。
面蒸好后,妈妈就忙着张罗吃面,一家人围坐在桌前,你一碗我一碗,吃得津津有味,现在想来,好生羡慕那围桌吃面的温暖,只一眼,便觉日月悠长,山河无恙。
后来妈妈年纪渐长,掌勺的重任就落到了嫂子身上。不得不说,嫂子的蒸面手艺更是青出于蓝,不管是咸面和淡面的配比,还是对火候、干湿度的把控,都拿捏得恰到好处。就连我的女儿,也忍不住竖起大拇指,直夸:“舅妈蒸的面太好吃啦,都能开餐厅啦!”
我曾以为理想是远走他乡,志在四方。后来发现,理想是千里归家,把期待都放在了一张饭桌上。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,看过许多次数的云,喝过许多种类的酒,却只爱过老家安徽太湖的那碗蒸面。看过外面的世界,才明白平凡无奇的小村庄藏着最惬意的生活和最踏实的幸福。